English

论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1998-12-04 来源:光明日报 魏礼群 我有话说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专论

论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魏礼群

充分认识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是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邓小平经济理论则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真正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一、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格外重视发展中国经济的问题,这方面的论述也最多。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论任何社会里,经济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一切经济关系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国家命运。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毅然决然地领导我们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最大拨乱反正。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转移,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决定了邓小平同志在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和以极大精力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问题。事实上,邓小平经济理论都是紧紧围绕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家强盛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是就经济问题论述经济问题,而总是从政治角度和战略高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论述经济问题。

二、邓小平经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政治胆略和巨大理论勇气,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造性地、科学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宝贵的理论基石;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反复阐述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为坚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等等。这些都是划时代的经济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是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为起点的,一系列基本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都是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的。全党全国工作中心的转移,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是形成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背景、深厚基础和强大推动力。邓小平在经济领域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论断、基本观点、战略思想,用崭新的思想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指针。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经济工作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相应制定了一整套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着重大历史性变革。主要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对外经济关系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向面对世界的开放型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这些根本性的重大转变,使我国经济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整个社会经济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旺盛活力,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

邓小平经济理论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指明了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伟大成就,但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既充满无限希望,也面临严峻挑战。现在,改革进入攻关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必然还会出现大量新事物,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才能在困难和矛盾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增强信心和力量;也才能自觉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创造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从而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在学懂弄通重大创新的理论方面下功夫

邓小平经济理论博大精深,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中国现代化为根本出发点和总目标,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应当从总体上、科学体系上学习、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尤其要下大功夫学懂弄通邓小平经济理论中那些重大独创性理论。

第一,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国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是首要的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指导意义。这一光辉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历史任务、运行规律和必须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刻的认识。这一光辉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党的十五大再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特征和发展进程,并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正确和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避免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过去我们搞了多年的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十分清楚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遭受过的挫折,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出现的一些犹疑与困惑,归根到底都是与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有关。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反复思考。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随着实践进一步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邓小平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精辟、科学和创造性的概括,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概括,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一理论概括,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和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毫不动摇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二是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属性和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我们始终坚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完善和发展所有制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三是科学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这就纠正了单独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片面认识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同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也为确定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是非标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关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邓小平深刻地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概括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济和理论探索成果,以非凡的求实精神和政治胆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指出计划和市场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它们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与方法,主张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

邓小平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它深刻地指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二)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三)计划和市场都得要。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同时,要运用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上相似,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极为重要的创新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解决了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和根本途径的问题。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改革的一整套理论、观点和主张。他反复强调,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里,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性质,把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的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不仅为改革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思想理论依据,热情地支持和鼓励群众的创造,同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对这场前无古人、情况复杂的崭新事业,他强调改革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强调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他要求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改革,包括首先进行农村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价格体系改革和计划、财政、金融、分配、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善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也包括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并都作出了重要论述和决策。在邓小平改革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逐步明确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使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邓小平把对外开放同对内改革一样,都作为是决定中国社会主义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根本大计。他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才能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他还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十几个沿海城市,进而开辟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带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第五,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邓小平高瞻远瞩,把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重点,带动整个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二是承认和利用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规律,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三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四是注重质量,讲求效益,实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五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六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既要深刻领会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又要全面把握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方针。这样,才能提高贯彻执行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性、原则性和自觉性。

如果把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关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及其本质的理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就是这座大厦五根最主要的支柱。这些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到历史新阶段的最为鲜明的重要标志。

准确把握邓小平经济理论中贯穿着的几个基本关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矛盾需要妥善处理。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全面地把握、正确地处理影响全局的基本关系。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贡献在于,它从历史的、战略的高度,紧紧抓住这些基本关系,并加以科学地阐述,提出了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这对于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把握大局,坚持正确方向,卓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原理。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面对这一基本实际,我国现阶段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是生产力。他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第一个任务”、“中心任务”。邓小平还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一方面,他要求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明确认识和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另一方面,他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要求。强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理论的基点。这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完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巩固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邓小平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在突出强调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当然,鉴于我国目前整体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公有制占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之相应地,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二、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邓小平经济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强调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上层建筑又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起巨大的反作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时并进。

邓小平说,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

与此同时,邓小平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之日起,就不断强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他反复告诫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三、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个关键环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者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根本着眼点和首要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要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坚决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作为必须长期执行的基本方针,这是非常正确的。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要求。认真贯彻这条基本方针,我们就能在当前世界范围的历史性大变动中,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就能在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既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此,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做到在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邓小平经济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在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有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都是对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我们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把握,应当与学习、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决策和思想理论成果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研究和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